用户名: 密 码: 保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论文集萃 >> 内容

如何引导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教学

时间:2011-3-2 14:55:00 点击:4888

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调工作的能力。新《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探究教学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认识数学,在认识中应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呢?本人认为,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主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由于其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往往接触的不是他们的现实条件,而只是一种情境。教学时,如果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愉快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深究能力。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将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学生在“心愤愤、口悱悱”之时,教师如及时点拨,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二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是充满着矛盾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或制造这些矛盾充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分数除法的法则是“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表面上看,分数除法很难同分数的加、减、乘法以及整数除法联系起来。但只要抓住“统一分数单位”这个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就可突破算理教学的难点:“分数除法是分数单位统一的前提下,分子的整数除法运算。”三是结合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的“商品打折”等问题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xx商品广告说,教师节所有商品一律“八折”向教师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48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请你帮我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通过这样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1的主导者,其任务是激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望及教材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然和谐的新景象。那么运用怎样的手段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呢?答案是: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和保证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造过程。使其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释放出内在潜能的创造精神。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上留出“空白”:(1)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出“空白”;(2)提问后留出“空白”;(3)当学生对知识认知模糊时留出“空白”;(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出“空白”;(5)出现错误之后留出“空白”;(6)出现难解时留出“空白”。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空,让他们去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自主探究信心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发展性领域和数学知识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提到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发展。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时期的教师,一要做到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诱导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二要做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信得过”、“放得开”,并通过师生交往、拨动“情、趣”之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高涨。三是做到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教”而忽视“学”;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只重视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只重视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性差异。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自主思考的余地。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为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一、让学生多讨论。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二、让学生多“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口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学生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三、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要搞好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不断探 索、不断学习、不断挖掘其方法。只要得到的事就必定能做得到,做得好。

作者:吕建荣 录入:吕建荣 
  • 泰兴市大生小学(www.txdsxx.cn)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taixingren@163.com 站长QQ:274220792 苏ICP备10046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