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保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论文集萃 >> 内容

探索“参与”途径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09-8-17 10:18:03 点击:3186

探索“参与”途径  培养创新能力

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大生小学  朱荣华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教师都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谈创新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但笔者认为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质疑,多操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就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一、引导学生多观察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课堂上应该使学生能看得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得见的东西用听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接触的东西用触觉。”这句话启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凡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他们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去获得各种感性材料,积累丰富的表象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适当观察。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教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火柴盒,同时根据课本图例要求学生糊一个正方体。课上,学生拿出火柴盒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同?长方体有几个顶点?通过看、摸、议,学生很快就弄懂了上面所有问题。再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盒来观察:它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它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它有多少个顶点?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同,也有8个顶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道理。这样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新知,又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2)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3)观察要与思考结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在观察中思考;(4)观察要注意全面性和选择性,既要能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全貌,又要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

二、启发学生多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两句名言深刻提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善于思考是学好知识、发展能力的保证,也是碰激创新火花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通过组织尝试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的计算方法,于是教者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上面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发现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对于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又展开讨论,学生在观点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了深层的省察,思维之流不断向新的方向涌动,很快便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再如解答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条水渠修了全长的后超过中点60,求这条水渠的全长?”,当学生用60÷(-)求解后,教者当堂画线段图,并用两手指间距离表示定长60米,同时在中点左右两侧动两下,以无声的动作语言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收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还有其他解法吗?”老师的动作和提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他们直觉地运用:“60×2×7口算出这条水渠的全长。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新颖的,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体现和反映。当然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做到以旧学新,促进迁移,启发思维;重视直观,借助表象,发展思维;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促进思维。

三、激发学生多质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也曾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思考。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在别人看来没有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是创新意识萌发的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安排两个质疑的环节:第一次质疑就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把预习中遇到的不懂问题圈划起来或记在书上,课内让他们大胆提出,并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写在小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争辩、陈述自己的观点并揭露弊端,这样既让学生在有疑处质疑,同时教师又在学生无疑处设疑、激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知识与成果共享”的学习时空,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第二次质疑是在新授结束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大胆质疑问难,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又激发学生用新的目光去发现问题,以达到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蹶而就的,有时质疑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甚至离奇,抓不住重点,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组织学生多操作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通过手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在《手脑相长》一文指出:“一个人要贡献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同盟,然后可以创新,可以发明,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可见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提出要让儿童“高度活动”,把活动实施于教学过程,尤其要重视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也有教育家认为:“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和看,加起来只能吸收50%,如果动手的话,则能达到90%以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凡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的内容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三张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条,课上让学生将长方形(1)平均分成2份,给其中一份涂色,用分数表示是,将长方形(2)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二份涂上色,用分数表示是,将长方形(3)平均分成6份,给其中3份涂上色,用分数表示是,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涂色部分大小是否相等? 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很快就悟出了==的道理,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还必须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力求使全体学生都有动手参与学习和表现自己的机会;(3)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自己归纳新方法,自己总结新规律的能力;(4)始终将学生组织在以动促思的过程中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发展学生的智慧。

作者:朱荣华 录入:txdsyxj 
  • 泰兴市大生小学(www.txdsxx.cn)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taixingren@163.com 站长QQ:274220792 苏ICP备10046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