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保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经纬 >> 班主任之家 >> 内容

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

时间:2009-8-20 21:02:56 点击:3258

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

  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 影响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价值选择等, 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更容易使富有朝气而又缺少阅历的青少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信仰动摇,这样必然影响着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 如何取舍中西文化中的精髓、糟粕是当今学校德育 面临的巨大困难之一。 因为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形成的, 所以当今社会学生的价值评判不可能仅由权威人士(专家、学者、教师等)或权威机构(学校等)施以简单的“正误裁判”就可决定取舍而达成所谓的 “共识”, 而应该由学生在综合考虑各种外部压力与自身情况下作出适时的“取舍选择”和 “价值选择”。

  2.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导致学校德育收效甚微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指的是学校德育的传统主流文化内容、工作方法和评价等与当今社会非主流文化内容、评价等之间的冲突。学校德育传统的做法是在单一、封闭的环境下 ,教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等讲解“正统而单一”的德育内容,通常采用典型示范、情感陶 冶、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活动,德育活动结束后采用奖惩激励、评比选优等 方法巩固德育效果。然而当今学生在接受学校德育主流文化教育时也接受了各种非主流文化 ,如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等风靡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和盛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校园注入活力和激情,但消极作用更为明显。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某些欺骗性,使学生经常出现有悖常识、常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且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中充斥的色情、消极颓废思想情绪,导致学生出现浮躁化、庸俗化的 言行等,这些非主流文化极大地冲击和左右着学生主体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3]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使学校德育经常陷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巨大反差、矛盾中,学校教师经常感叹学校德育收效甚微就不足为怪了。

三、 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思路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多元文化社会这一因素,必须改变观念,运用中国传统文 化“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宽容态度应对当今学校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碰撞。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应从德育内容的取舍、德育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着手。

1. 德育内容的取舍[CDF2]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德育是为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发展、要求服务的,因此学校德育内容改进应当是把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即学校德育既要注意向学生灌输有关社会发展、 国家利益、政治目标、民族价值观的内容,也要注意向学生传授有关人类优秀文化、文明成 果等内容,还要进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的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完善其人格。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社会发展使人类道德文明的相互融合程度加深,信息化浪潮使人类道德文明融合速度加快,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异质性淡化、单一性减弱,整合性则在加强。所以学校德育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把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合在现代学校德育内容里,使学校德育内容更具时代性内涵。在多元 文化社会里,学校德育对人类道德文明不能进行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运用“和而不同” 的思维方式,既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合理内容,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又反对西方的“文 化霸权”。因此学校德育既要吸取西方文化中竞争、效率、民主、平等、开放等适合 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所需的内容和精神,也要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勤劳 、勇敢、诚信、宽容等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发展所需的内容和精神,更要大力弘扬赋予中华 民族时代精神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而必须舍弃的是西方文化中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倾向和传统文化中 等级、权威、因循守旧等不利于学生成长和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观念、内容。而且,当今的学 校德 育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德育要把对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加 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2. 德育方法的改进[CDF2]宽容、对话、参与

很多学者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有宽容的精神,对话的精神,相互理解的精神, 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和互惠共享的精神[4]。传统的德育方法“我讲你听”、“简 单的奖勤罚懒”、“单一典型示范”等已不适应当今的学校德育。当今学校德育方法的改进 依然要用“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把我国“寓教于乐”、“教”与“导”的德育模式与欧 美国家的“公开的演讲”、“平等的辩论”德育模式结合起来。可以看到现实中学校德育广泛采用的西方文化中张扬学生个性的演讲赛、辩论赛等“对话”德育形式已收到了很好的德 育效果。所以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学校德育不可能再用封闭的方式,排除多元文化的 影响,用对立的方式阻止多元文化的进入。一个国家只有用包容的态度吸收不同文化的更多营养,才能不断提升本土文化的成长力,增强民族的文化国力[5,依附于文化载体的 德育同样如此。时代发展呼吁多元文化社会中学校德育摒弃 “训导观”,运用“指导观”, 指导学生在对各种文化、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比较、分析与鉴别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道德认知状况,自主、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的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 “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所以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学校德育应当更多地 应用“情景创造”、“协商对话”等多种参与形式,让学生在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 冲突的过程中增加对规则、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和无 条件地服从。实践证明 “参与”的形式经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作者:吕建荣 录入:吕建荣 
  • 泰兴市大生小学(www.txdsxx.cn)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taixingren@163.com 站长QQ:274220792 苏ICP备10046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