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保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随笔 >> 内容

《黄鹤楼送别》教学随笔

时间:2009-12-29 16:24:25 点击:2831

《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从“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已经初步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扬州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烟花三月”决不仅仅是描写送别之处的景色,更多的是对“烟花三月”的扬州的向往,李白此时依依惜别的原因决不仅仅是伤感。如果我们把感情仅仅停留在伤感,便违背了李白诗的主旨,更不符合李白的性格,也不符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这首诗的美恰恰应该是李白将自己复杂的多样的心情融于写景,任人想象。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基于这样的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并对教案中的以下几点的设计较为满意: 1、感悟景美。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黄鹤楼”的壮美及“烟花三月”的柔美,然后把它们放回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细细品读,初步体会李白对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向往。 2、感悟情深。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进一步感知李白对离别的伤感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他的豪爽和他对扬州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 3、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那种意境。为了更好地创设说话的情境,我精心制作了图片加上了极富感染力的音乐。 4、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再加上学生对“知己”的内涵不可能真正理解,对盛唐时扬州的情况不了解,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对扬州产生向往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准备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课上过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不甚满意,感觉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朗读理解不够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且疏忽了把词语放回诗句中细心品读,对前两句诗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学生自主学习时,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假如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学生没有表述的再加以引导效果会更好。在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诗人的情感后,没能及时和诗句结合起来理解,大大削弱了学习效果。再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如果及时范读全诗,让学生整体把握情感,课堂将会更精彩。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我相信这节课会是一节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的的精彩对话。

作者:袋狼 录入:袋狼 
  • 泰兴市大生小学(www.txdsxx.cn)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taixingren@163.com 站长QQ:274220792 苏ICP备10046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