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保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建设 >> 书香校园 >> 内容

读《鲍曼哲学中的教室图像》有感

时间:2014-2-27 11:42:06 点击:2267

鲍曼身为犹太人的身份,不仅赋予他游移不定的离散命运,也激励他献身学术的坚强使命,彼此激荡,相互交错,既形成一幅人生际遇与学术研究交融一体的景致,也呈现“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的底蕴。由此看来,如果命运多桀则要感谢人生历练,一样的境遇别样的心态。

鲍曼透过“矛盾性”的阐明,推知以教育作为“专业”的教师图像,不应故步自封,以不变应万变;反须积极求变,变中求成。换句话说,教育不只是教师工作或身份的确认而已,而是需要不断地发展和精进,才能显现教师图像“与时俱进”且“止于至善”的专业本性。曾多次听过老师在课堂上因学生的沉默而愤懑曰:“一群傻子。”诚然,老师的用意是善的,想用激将法启智,但此做法却是南辕北辙,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哪里还谈得上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反思自己的做法、不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而继续一味抱怨孩子的“愚钝”,那只能是作茧自缚。

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我们不得不且不能不形成的社会形态,毕竟群居是人类生活的常态,也是展现多元文化“差异且平等”的精神所在。由此可知,身为教师,对待学生、家长或同事,应抛除“排斥”的独尊意识,秉持“融合”的平等对待,人人同为他者,尊重各自的认同意向,接纳不同的差异特色,形成“合而不一,分而不散”的共同体。读到这里,我想到雷夫老师在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写到的一件事:班上一学生在考试时作弊,好多孩子都看到了,孩子自己也承认了,依照班规,雷夫老师让他准备第二天补考,并让孩子回家告诉家长。结果第二天,家长来到学校,说孩子不可能作弊,孩子自己也否认了前一天的说法,且要求调班。学校领导答应了家长的要求,对雷夫老师说‘你没有错,’雷夫老师的做法没有错,家长没错,领导没错,因为他们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的,但是妥不妥呢?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问题的恰当处理毕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明朗啊。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在确定了孩子的错误之后,首先会问孩子自己的想法,此时孩子肯定后悔万分,他说出的办法往往是可行的,关键是后面的落实要老师时时提醒。我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允许你犯错,但不允许你重复犯同样的错。”

鲍曼教给我们的“最后一课”是:对“人类”的奉献需要先对“自我”的奉献。诚哉斯言!唯有通过这种对自我奉献的试炼,教师才能深刻了解“身为教师”的意义和价值,真正领会对人类奉献其实正是“教师之为教师”的崇敬与责任所在。

作者:吕建荣 录入:吕建荣 
  • 泰兴市大生小学(www.txdsxx.cn)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taixingren@163.com 站长QQ:274220792 苏ICP备10046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