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保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经纬 >> 德育活动 >> 内容

学习科学发展观党课材料

时间:2009-10-30 13:32:16 点击:1032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为学校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泰兴镇大生小学  屈金虎

20091029

各位同志:

按照上级要求,今天我们集中上一次党课,主要讲三个内容:一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和背景,二是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抓好学校各项工作。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和背景

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迄令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阶段(20034-lO)2003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发展观问题,指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强调广东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萌芽。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内容,并融入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容,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8月底至9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强调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二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阶段(20031O-20061O)20031O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确立,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正式形成。2005lO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1O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定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里已是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三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升和实践成效检验阶段(20071O月至今)2007lO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并进行新的定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

背景之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经验全面、深入的总结。

背景之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关键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背景之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一是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且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三要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的联系申把握发展。发展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既包括经济也包括社会,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长远。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四要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失去机遇就很难实现发展的突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真正的发展机遇是不多的,要珍惜机遇、善于抓住机遇。正是因为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很好地抓住了90年代国际和平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内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才使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尽管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从整体上说,我们面对的形势依然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多于不利。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持正确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概念,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认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一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进一步丰富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以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只有把握以人为本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受益者,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回答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三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_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r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入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入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

一要把握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是一系列的基本观点、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路的依据。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要把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土、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相和谐、持久永续发展的社会。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才能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系,真正构建起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入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三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要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循环。经济较大规模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使我国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一要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要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方针进一步具体和丰富。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二要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尤其要求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兼顾全面、实现协调和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只有坚持用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运用辩证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要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抓好学校各项工作

(一)发展本色儿童

1.明晰德育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切实开展好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2)突出以生为本,以理想信息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卫生教育为指导,进一步创新德育的机制和方法;(3)注重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和守纪习惯,把重点放在训练和养成上,做到一项要求,百遍训练,千遍检查,让学生学会做人。

2.优化德育方法。加强德育主阵地建设,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1)开齐上足德育课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充分发挥晨会、班级活动、电视、广播、橱窗、板报等的作用,提高德育课程教育的实效。(2)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去。要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3)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开学初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风、校训、学风、名言、警句内容,理解内涵,落实行动,继续组织学生唱校歌,振奋学生精神。(4)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全体教师要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用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用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技能征服学生;用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影响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5)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根据德育内容和养成教育的重点,在学生中开展礼仪之星、卫生之星、安全之星评选活动,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好孩子的感觉”。(6)充分利用考核的杠杆作用。少先队组织要依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和阶段训练重点修改好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细则,做好少先队干部的培训工作,加强考核,逐日公布考核成绩,按月小结考核结果并与班主任考核挂钩。

3.做强特色教育。牢固树立“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的理念,足球传统项目建设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克服困难,在普及与提高上下功夫。体育课有足球技能训练内容,活动课以足球游戏为主要形式,学校足球队将指派专职教练,落实专门时间进行系统训练,经过三到四年的努力,使足球队竞赛水平走出低谷,重振雄风。田径队要注重平时训练,不断提高竞技水平。艺术教育按照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落实艺术教育课程,通过引路课、请客课深入音、体、美课堂教学研究。本学期将充分利用中午的时间对书法、绘画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培训,继续利用周三下午的时间开展艺术兴趣活动,施行活动成果领衔考核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不断提高艺术兴趣小组活动质量。通过特色教育,为学校“奥星校园”创建作出新贡献。

4.强化“三结合”教育。(1)加强思想道德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培养能力,增长见识。(2)实现家庭教育新突破。充分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每学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少于两次,继续组织好“百名教师访千家”和“千名家长看课堂”活动,进一步增进家校了解,适时举行家长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充分利用“家校通”信息平台,实行与家长的即时联系与沟通。(3)搞好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争创“文明校园”。

(二)实践高效教学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自觉执行“五严”规定:一是严格禁止下达升学指标;二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四是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五是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我们要深刻领会“五严”规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和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坚持学业成绩是质量,学习习惯是质量,个性特长也是质量的思想,开足开全上好各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开展高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学校成立语、数、英、体艺教研组,以年级为单位成立语、数备课组,体艺组下设体育、科学、艺术、信息技术备课组。所有组长要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抓好组内教师的备、讲、改、辅、考、研工作。特别要组织好组内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学初,要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分析过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确定本学期教学研究专题,采取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专题突破,期末要进行专题小结,不断完善“先进教研组”和“先进备课组”考核细则,举行“先进教研组”和“先进备课组”的评选活动。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工作“质”的评估既重能力,又重实绩,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对教学能力的评估注重平时的师生参加各项教学竞赛活动的结果。要继续组织好课堂教学评估活动。对教学实绩的评估采取平时自测与学校检测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自测即在指定时间内备课组自行组织命题、考试、阅卷、评分,学校将调查测试的效度与信度。学校测试主要是期中、期末测试,将采取分阶段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工作“量”的评价要体现公平、公正,开学初将组织教师认真讨论修改教师工作量折算标准,努力保证岗位设置符合学校实际,工作折算体现人文关怀,设立教师工作量台帐,通过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极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成就才情教师

1.提升师德素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师德规范,深刻领会绩效工资改革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锻炼发展的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弘扬合作互补的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教师节前后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形象自我设计”活动,努力使学校教师成为真正的“才情”教师,即有教育科研的才能、课堂教学的才能、班级管理的才能,对事业一腔热情,对同事一片真情,对学生一片深情。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乱收费、搞有偿家教等有违师德的行为发生,对师德失范行为坚决查处。

2.强化校本培训。一要更新理念,帮助教师树立“参与培训是教师享受的最好福利”的观念,引导教师由“苦干型”、“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发展。二是健全组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名优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实施培训计划。三是组织开展好“三走进”活动。走进教材。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注释教材,钻研教材,掌握重点难点,开展教师说课活动。走进功能室。要求全体教师根据所教内容走进各功能室,了解相关教学设备的功能,熟悉教学设备所对应的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走进课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质量与有效性的统一,凭借“一课多人上”、“多人上一课”研讨平台,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反思能力。四是办好专业发展班。学校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制定本学期专业发展班工作计划,充分利用星期六上午的时间对学校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实用性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二是与阅读名著相结合,三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期末学校将开展教师个人成长成果展示活动。

3.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正视挑战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增强能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大力倡导对事业忠诚,待人忠诚、处事坦诚的风尚,同事之间讲信任,讲尊重,讲规则,讲正气,讲包容,工作中弘扬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敢想敢干、多谋善干的精神,大兴艰苦奋斗、淡泊名利、不与民争利之风,树立让利也是一种管理艺术的思想,千方百计提升工作水平和效能。一要提升主动设计、创新工作的能力。二要提升善于组织、善于合作的能力。三要提升精于指导、敢于负责的能力。四要提升沟通协调、服务师生的能力。五要提升班子队伍活力,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六要提升管理效能,帮好一个班级,搞好一个课题研究,写好一篇教学论文,上好一节示范课,指导好一名教师,作好一次专题讲座。七要不断完善大生实小人稳定独特的做事方式。(1)计划先行。凡事先设计方案。(2)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立竿见影。(3)注重细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4)富有创新。思路新,业绩新,有新意。(5)追求精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追求更好。(6)诚实总结:有问题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努力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四)建设和谐校园

1.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落实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全面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组织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护、互救的能力,突出在校吃饭学生的安全管理,中午吃饭后值日老师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对骑车上学的学生要加强教育,与家长签订好安全骑车责任书。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类教学设施的使用情况,及早发现,尽快排除各种安全隐患。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逐级签订安全责任状,严格执行事故上报制度,各类人员进出校问登记制度,确保师生和校产的安全。

2.加强校园卫生管理。依据《中小学校园管理制度》,以治理“脏、乱、差”为抓手,以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为目标,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本学期重点培养学生“不带零食进校园,不带废纸出教室,不扔杂物在场所”的良好习惯。教室、厕所、办公室、活动区、生活区、绿化区分区包干,责任到人,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时刻保持校园内干净整洁。少先队对校园卫生负总责,加强平时的检查、指导、评比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校绿化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校园内的树木进行修剪,适时对花草树木治虫施肥。全体教师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做好校园清洁卫生工作,积极创建生态校园,学校将把校园卫生考核成绩与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挂钩。

3.牢固树立“争先创优”的思想。学校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争先创优”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追求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办学质量,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将成立“争先创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争先创优”目标,落实“争先创优”的工作措施,建立“争先创优”激励机制,具体负责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考核。学校各级行政领导、党员、团员要勇于站立在“创优争先”工作的前列,处处当好表率,力争管理工作精细,教学实绩优秀,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各项工作追求完美。

4.全力打造学校品牌。根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本学期学校将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在“书香校园”、“双语校园”、“奥星校园”、“数码校园”、“生态校园”建设上力求新的突破。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体现“五大品牌”创建的举措,在普及与提高上下真功夫,相关部门要分别制订好各类品牌建设创争计划,具体落实各类创建措施,学校将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在人才上给予支持,在财力上进行倾斜,确保“五大品牌”名声更响。

5.市级考核争创一流。从09年春学期起市局将对基层所有建制学校从信息工作、校园管理、安全工作、德育工作、行风建设、教学质量六个方面进行年度单项考核。学校已经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专题部署,所有负责人要分别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单项考核细则,把有关工作分解到学校日常工作中去,注意资料的平时积累。全体教师要增强集体荣誉感,优质高效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确保在市组织的单项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将对在市单项考核中作出贡献的个人部门给予奖励。

作者:校长室 录入:熊剑云 
  • 泰兴市大生小学(www.txdsxx.cn)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taixingren@163.com 站长QQ:274220792 苏ICP备10046325号-1